宝藏小“馆” 大有“名”堂

时间: 2025-03-10 20:42:36 |   作者: 红十字帐篷

  自古以来,安徽名人荟萃,不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也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人们通过安徽名人馆内的藏品展陈、作品故事、科技装置等虚实相间的多种载体,得以与先贤跨时空对话。

  但很多人或许会疑惑:名人文化在大家熟悉的地方博物馆里呈现即可,为何需要单独开“馆”?

  安徽名人馆老馆的前身叫蜀山画廊,画廊北部内设一个安徽名人馆。虽然展陈制作简单,但展览主题鲜明突出,富有特色。

  199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安徽名人馆在合肥市大蜀山脚下独立兴建,并举办“安徽名人展”。跟着时间推移,场馆较小的“先天缺陷”表现愈加明显。

  2005年,合肥市委决定在巢湖边建设安徽名人馆新馆。历经6年打磨,2015年安徽名人馆新馆得以正式开馆。

  安徽名人馆新馆面向800平方公里的浩瀚巢湖,是目前国内顶级规模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

  新馆基本陈列“江淮代有名人出”,以史为纲、以时为序,从文明曙光中的先祖、智慧星空中的先知,到文化繁荣时的先贤、巩固金瓯中的先驱、学派林立时的先进,再到变革中探索的先导、烽火中前行的先锋和艺苑奇葩中的先伶,将安徽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相融合,通过95组120余位安徽名人的逐一亮相,体现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好形象。

  同时馆内设有互动体验厅、数位智库、3D影院、名人书吧、国学讲堂、徽黄艺苑等配套功能展厅,采用故事场景、互动体验等多种陈列形式,融知识性、体验性、娱乐性为一体,不断重现历史的魅力。

  时光流转,从蜀山脚下到巢湖之滨,安徽为何一直对那些曾在历史中熠熠生辉的名人痴痴情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我们不难发现一地一域的人文风情时,就像在品读一篇文章,精神为筋骨、文化为灵魂,而名人则是其中的“文眼”。他们是地方文化、精神特质的“集大成者”,读懂他们,便也读懂了此地、此间人。

  比如,人文圣祖有巢氏“构木为巢”,《淮南子》“说林、说山”诸篇纪事,坦荡无私“管鲍之交”,华佗、包拯、严凤英等历史人物一一走出历史,建安文学、桐城文派大放异彩,清静无为的老子学说与世界共鸣,崇文重教的徽州风尚与华夏并行,黄梅戏、庐剧、花鼓灯璀璨夺目,文房四宝、活字印刷、芜湖铁画闪耀光芒……

  名人们在此留下的思想遗产和传奇故事,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安徽的历史脉络和人文风华。当今天的我们在寻迹之时,那段历史仿佛跃然眼前,而情感也在细微之处产生共鸣。

  因一人结识一座城。名人的珍贵遗存,不仅让历史韵味有了现实载体,也为安徽提供了一张张独特的文旅名片。

  如今,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开始对逛博物馆“上头”。打卡一座城市的文化场馆,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渊源,从旅途的“可选项”变成了“首选项”。“文化场馆热”的背后,展现出人类对于“精神大餐”的渴求。

  安徽名人馆自开馆以来,观众络绎不绝。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近900万人次。对于不断涌入的观众,如何吸引他们来了还想来、不断来,则是安徽名人馆一直追求的。

  安徽名人馆给出的答案是:提升能力,踏实认真做好服务,将文物的“高冷范”化为服务的“亲民路线”,从名人遗产中汲取精神营养,淬炼出安徽的文化温度。

  为此,安徽名人馆十分重视观众的意见,认为既要向名人求知,也要向观众请教。

  “软件”做到位,“硬件”保障不缺失。预约问题、解说问题、公共设施问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几大痛点问题,极大影响参观体验。有问题,那就一个个解决。

  加强场馆设施设备检查和日常维护、增加场馆保洁和消杀频次,污水主管多处变形堵塞顺利更换,简化预约参观流程、拓展开放空间、优化服务配套设施、采购观众意外险……讲解需求没办法得到充分满足,就组建专职讲解员队伍,举办讲解员培训会,支持讲解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比赛提升服务能力。其中,讲解员汪茜茜荣获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志愿者组三等奖、全省博物馆讲解大赛志愿者组一等奖,张帅获得全省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二等奖……

  此外,安徽名人馆还每季度推出“志愿者说”栏目,所有栏目活动线上全媒体展播,阅览量累计逾10万次。新组建“徽黄艺苑特色志愿者队”,全年开展志愿演出4次,助力传承弘扬中华非遗文化艺术,促进戏曲艺术普及推广。

  在2023年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工作中,安徽名人馆位列全省市级博物馆第三名。此外,还上榜了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下一步,安徽名人馆将有序推进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从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做补缺补差,打造既能参观学习,又能互动体验,还可以休闲娱乐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不断发挥滋养民众心灵、培育情感认同、满足大家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作用。

  通过“软件”“硬件”两手抓,名人馆迎来了一批批自己的“回头客”,用暖心服务赢得了观众“金口碑”。

  安徽名人馆“引流密码”在于它不断带来的诸多创新体验,让名人逐步“活”了起来。

  但对于初步走红的安徽名人馆来说,如何守住热度、成为“长红”,则更值得探索。

  安徽名人馆主办首届“徽风皖韵时代华章”安徽名人文化推广大会,其中主题征文大赛吸引全国157人投稿300余篇,新成立安徽名人文化推广联盟、研究智库、博物馆之友等组织,并开展首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充分的发挥博物馆的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多手段、全方位地深化安徽名人研究,打造安徽历史人文品牌。

  此外,还编印《安徽名人文化研究论文集》《安徽名人故事(明清—近代)》宣传资料。论文《陶行知与姚文采的互动与交往》荣获首届安徽省博物馆学术成果评选优秀奖,《“十国第一人”吴王杨行密的霸业》荣获合肥市社科界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优秀奖。

  对于名人馆来说,持续推进具有安徽标识、江淮特色的藏品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是更新迭代展览内容、深化学术研究的基础。

  “原来文物还能这么玩儿”,切实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也是安徽名人馆探索“长红”的不二法门。

  名人馆将厚重的名人文化,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展现,“躺”在名人馆里的文物和历史才能被观众真切地触摸和感知。

  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想让文物焕发新生机,安徽名人馆坚持用好创意策划、技术包装,让文物不再仅仅是陈列品,而能成为百姓可欣赏、可收藏的“潮玩”。

  为破局“同质化”,安徽名人馆充分的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创新展览展示形式,与中国铁道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的百年逐梦”展览,与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推出“洛阳汉画像空心砖拓片展”等多类展览,全力打造“诗画安徽”原创展。

  对于安徽名人馆来说,文创和IP工作刚刚起步,陆续推出“名人元素杜邦纸包”“獬豸微缩摆件”“‘登科折桂’流沙摆件”等系列六十余种精美文创产品,进一步挖掘了安徽名人特色,做好内容创新,逐渐打造出有辨识度的品牌。

  安徽名人馆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突围之道,尝试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通过推进馆校、馆社共建,不断延伸名人馆作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融入城市文化生态。

  安徽名人馆一直在加快与科技、教育、非遗、文创、公众、传媒等跨界融合、优势互补、协同驱动,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应用的文旅产品和服务。

  比如,探索“博物馆+科技”融合路径,运用空中成像、元宇宙场景技术,推进设施设备和场馆改造提升,实现“文里文气”牵手“科里科气”;深化“博物馆+教育”合作体系,推出六期“安徽名人大讲堂”,“大思政课”馆校合作成果明显。塑造“博物馆+非遗文创”特色品牌,非遗市集、古风音乐会、节日节气活动、国潮文化雅集、千人诵读会轮番上演。

  再如,践行“博物馆+公众”互动模式,2024年,接收社会捐赠藏品、书籍、书画作品百余件。招募志愿者两百余人,包括退伍军人、高校老师、在校学生等。一年来,举办社教活动数百场,累计线下参与上万人次,线上浏览近数十万人次。“皖风时令”“行知学堂”等社教品牌日益成熟。

  穿越古今,身处安徽的我们共照一轮明月,文化未曾断流、精神传承一直在路上。(作者:叶智成 赵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


返回

X

乐虎赛事直播 乐虎赛事直播

400 0609 929

商家将通过平台提供的号码与您通话立即拨打

立即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