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1-10 02:54:01 | 作者: 乐虎直播足球专场
11月6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前往南京工业大学调研。他强调,南京工业大学要瞄准一流水平,深化改革创新,为全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是对南工大的更高期盼,也是全省高校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应有之义。笔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信长星已先后调研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贯穿其中的主线都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江苏拥有172所高校,其中16所高校的48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理应在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中发挥“龙头”作用。
此次调研,信长星当地考验查证了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仔细地了解发展历史、人才队伍、产学研合作等情况,听取膜材料与膜过程、生物基材料、电池材料等研究领域的成果介绍。
这个实验室可来头不小,在我国高校化工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材料化学工程博士点;牵头完成国家“973”项目数量位列全国化工领域第一;牵头完成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数量位列第一;近十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量位列第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化工教育的一代宗师时钧院士的倡导和实践下,南京工业大学开始将化学工程技术融入材料的研究之中;六十年代,唐明述院士等将化学工程方法引入胶凝材料研究领域;八九十年代欧阳平凯院士和徐南平院士分别开展化学工程与生物基材料和膜材料交叉渗透研究,1999年江苏省化学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21世纪初,徐南平院士提出了“材料化学工程”概念,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2007年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形成了一支代表材料化学工程领域国家水平、拥有国际话语权的科学技术创新队伍。
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耕生物基材、膜材料、胶凝材料等领域,先后研发全球首套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5千吨/年悬浮态纳米催化工程化关键技术、聚谷氨酸合成研究,填补了行业空白。每一个“从0到1”的突破,都是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靠拢的一次迈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国家实验室”,就是科学技术创新的火车头,也堪称各地手中的“科研王牌”。
既然是王牌,自然是多多益善了。对于高能级科创平台下一步发展路径,江苏已经作出一系列探索,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行动方案》,从具体目标来看,2024年,江苏将遴选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40个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建设好已获批的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年底前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达40家。
在特种分离膜与流程再造研究室,信长星与科研人员深入交流,询问高性能膜材料研发、推广等情况。他指出,随着膜技术不断进步,各种新型膜产品的应用范围将大大拓宽。要鼓励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持续产出重大科技成果,更好地赋能高质量发展。
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际却要历经成果估值、资源对接、投融资等诸多庞杂的过程。特种分离膜与流程再造研究室不断推动陶瓷膜、分子筛膜、水处理膜等膜材料及装备技术大规模产业化,衍生、孵化了久吾高科、九天高科、寒武纪科技等多家高科技企业。
如今,膜技术推广应用2000多个工程,服务企业近千家,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百亿元,减排废水数亿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再从整个实验室来看,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牵头完成9项国家973项目和2项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励18项,已转化300余项成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当然,不仅是南京工业大学,近年来,江苏多所高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让更多科研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
比如,东南大学研发的“人体器官芯片”技术通过了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的验证,以超3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相关企业,应用成果先后在江苏省疾控中心、江苏省肿瘤医院等多家单位使用;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扎根田间地头,通过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攻克镰刀菌病害防治的世界难题,给万千农户带来“福音”……
为有源头活水来,江苏高校创新“蓄水池”日益成型,富集的科教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业创新策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之中,人才是最具创造力的引领性因素,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力量。
在本次调研中,信长星特别就人才培养做出指示。他强调,南工大要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结合工科院校实际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高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在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上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江苏始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联动贯通,持续强化高质量人才供给、高水平科学技术创新和高效率成果转化,一批优秀高校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贡献成果、提供智慧,有力支撑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发展。
以南工大为例,近年来,南工大充分利用人才、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优势,无论是瞄准科技前沿的“顶天”,还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立地”,都围绕培养相关领域的卓越科技人才,形成了今天“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盛况。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源头活水,应用型人才又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笔者了解到,2024年,江苏启动首轮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出台《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遴选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大局。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系统设计了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计划,不仅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领域填补了空白,也是推动高校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的关键举措,有利于引导高校转变以学科为主导的办学观念,突破以学科逻辑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科思维定势,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聚焦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江苏还创新实施了“双创”人才计划、“333”人才工程、万名博士后集聚计划等,建立起国家省校三级高层次人才建设体系,推动高校真正成为集聚人才的“蓄水池”。
聚焦基础研究、重视成果转化、强调人才教育培训,持续做好产教融合、校地融合的大文章,江苏步步铿锵有力,显示出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发展的信心和底气。